国米2-1击败凯拉特,成为欧冠仅有的三支取得全胜的球队。
但比赛显然踢得不好——这从赛后齐沃、迪马尔科、奥古斯托第一时间就道歉,可见一斑。
国米喜忧参半。
喜自然在于拿到“计划内3分”,即便后面四场全败也能保住附加赛席位,而且让很多骨干球员获得了一定轮休。
忧虑也不少:丢掉了零封纪录,未能取得计划内的净胜球,“轻敌问题”再度暴露等等。
多名球员透露,在更衣室里,齐沃动用了各种话术希望激励球员拿出正确的比赛态度,但收效甚微。齐沃赛后勇敢的承担了责任:“我对此负责,作为教练,我没能传递出正确的激励和态度”。要想彻底解决部分球员踢弱队时“总想划水、时常走神”的问题,球队依然需要做得更多。
从技术角度来看,个人此战最关注的看点是: 恰尔汗奥卢急需轮休,国米在这位真核缺席的情况下,会拿出怎样的解决方案 ?
这个问题,在小因扎吉时代的解决思路是“换人不换阵”,恰尔汗不出场,就让阿斯拉尼/巴雷拉/泽林斯基等人,直接去承担恰尔汗的职责。总之,阵型、模版、套路是固定的,直接拿替补去套进去。混职场的人都知道,逼着一个人去活成另一个人的样子,全然不顾替代者的自身特点,这做法应急尚可,却治标不治本。
效果喜忧参半。好处是,小因扎吉时代,恰尔汗踢不了的时候,国米虽比赛质量下滑,但成绩还能凑合。坏处是,几位替换的球员都处境艰难,要么已经离队,要么是离队热门。
齐沃时代, 国米解题的思路发生了变化,以本战为例,根据热力图和活动范围来看,在恰尔汗无法出场的时段,国米变为“双后腰”的套路,让巴雷拉、泽林斯基两个人去分担后腰职责 。
通过国米平均站位图,可以看到这一点。
巴雷拉覆盖范围很大,偏右侧一些。
泽林斯基亦是如此,而且填补巴雷拉活动范围覆盖不到的区域。
弗拉泰西的活动区域较之这两人更加靠前,也就是说,虽然国米阵型看起来是352,但其实更趋近于3412。
效果如何呢?显然不好。
《米兰体育报》赛后评分里,三名中前卫评分都不及格,弗拉泰西和泽林斯基都获得了全场最低分。这就跟上轮过后粉红报纸把全场最低分评给恩里克这样一位没有明显失误,还险些送出助攻的球员一样,指责,主要还是因为“预期值”太高,并不是因为球员真的就一无是处、百无一用。
巴雷拉此战的问题是:失误太多 。
作为拖后中场之一,巴雷拉此战传球成功率只有79%(其中前30分钟的成功率只有69%)。这说明,他骨子里还是按照“B2B中场”的习惯在踢,总想传出绝妙好球,然而作为拖后中场,“不失误”比“传出手术刀”要重要得多。
作为对比,恰尔汗替补出场后半小时比赛,传球成功率是100%,这就是正经拖后中场和应急选择之间的区别。
泽林斯基此战的问题是:防守到位率尚可,但收回球权能力太差。进攻端盘带和传球表现不错,但有时会拖节奏 。
此战迪马尔科(8次)、奥古斯托(5次)都是国米夺回球权次数最多的球员,防守压力很大,因此影响了进攻发挥。而这主要是因为在他们身边的泽林斯基(2次)在防守方面给出的协助力度总体不足,泽林不但是首发三中场里收回球权次数最少的,而且比很多替补上来的球员都少。
泽林在盘带方面屡有亮点,传球成功率(86%)也不错,如果踢得只是个边中前卫,这自然没问题。可作为“拖后中场”之一,评估自然不同了。
弗拉泰西的问题还是一样:比赛参与度不足 。
踢了63分钟比赛,泰西只有12次成功传球,未能捞到任何一次攻门机会,他全场参与11次一对一对抗(7次成功),积极性是有的,但如此努力的他,对比赛产生的实际影响却很有限。
作为对比,替换他的苏契奇踢了27分钟,确有11次成功传球,还有1次险些形成破门的攻门。
所以意媒批评“泰西出场如同国米少打一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综上,国米在恰尔汗奥卢轮休的前提下,尝试通过变阵、改变站位的方式去应对,这改变了小因扎吉时期“阵型模版雷打不动、人可换套路绝不能动”的传统思路,是一种值得鼓励的尝试。不过实际效果不佳,证明这种“试阵”,并不总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
“怎样顶替恰尔汗”仍然是国米的赛季难题 (毕竟土耳其老将确实不可能撑起三线作战),至于接下来齐沃是尝试别的阵型,或者别的球员组合,又或者国米需要依靠冬窗来解题,这就是接下来的看点之一了。
本站所有直播信号均由用户收集或从搜索引擎搜索整理获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我们自身不提供任何直播信号和视频内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21-2024 24直播.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0375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