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中超U21球员在2024赛季前八轮的出场时间占比,被CIES钉在全球55个顶级联赛倒数第九的板凳上。数字一出,足协连夜把“U23强制”改成“U21报名”,好像只要把名字从23改成21,就能让时间从7.3%涨到17.3%。算盘打得响,可比赛名单一亮,外援五虎上将一字排开,U21小孩只能把板凳坐穿,连镜头都懒得给他。
政策文件写得明明白白:注册四个U21,至少一个进名单,上不上场随便。俱乐部一看,这等于把“必须吃饭”改成“必须拿筷子”,筷子可以拿,饭照样不吃。海港、泰山在足协杯给了小将三十分钟,媒体欢呼“主动培养”,可回到联赛,同一批人瞬间蒸发。保级队更干脆,直接把U21放在看台上,省得教练一激动换错人。足协想靠“柔性”撬动出场时间,结果柔性变成弹性,弹性变成零性。

外援名额从“4上4”升到“5上5”,时间总量不变,多一个外援,就少一个本土,更年轻的那一个永远排在最后。俱乐部算得精:一场赢球奖几百万,丢一场保级区就塌房,用20岁小孩试错,不如让30岁外援稳局。资本不会陪青训长大,资本只要今晚三分。7.3%不是青训失败,是资本理性选择后的必然余额。
日韩更低,J联赛4.8%,K联赛6.4%,可人家18岁已经登陆德乙、比甲、荷乙,欧洲低级别联赛替他们完成“U21出场100%”任务。中国2003年龄段留洋人数不到30人,能在欧洲二级打上主力的不到5人,剩下的全堆在国内,一起抢那7.3%的缝。联赛不提供时间,留洋又没人接盘,年轻球员变成夹心饼干,两头漏风。

鲁能足校、根宝基地年年出“国字号”,可一线队名额只有25个,U21梯队50人,升级比例1:2,剩下48人要么去中乙坐冷板凳,要么直接退役改行。青训到职业不是楼梯,是断崖,跳过去算你命大,跳不过去没人管埋。足校为了招生,把“输送一线队”写进广告,广告没写“输送时间可能为零”,家长把孩子送来,三年后发现比赛录像都剪不出五分钟。
足协想学的西班牙B队模式,在中国被“分级体制”卡死。西甲B队可以踢西乙,甚至踢西丙,同一俱乐部两套牌,19岁小孩一周双赛。中国U21梯队只能踢U21联赛,观众为零,转播为零,数据不被职业联赛承认。想让B队打中乙,得让中乙俱乐部投票同意,谁愿意多一个抢分抢赞助的“富二代”?提案三年,投票三次,反对三次,B队计划原地踏步。

7.3%的背面,是外援工资帽名义上锁在税前300万欧元,实际通过签字费、商业合同轻松翻倍;是U21球员顶薪税前30万人民币,还要被“绩效”扣掉一半。教练用外援,输了球迷骂教练;用U21输了,球迷骂俱乐部骂足协。风险收益倒挂,年轻人永远不是答案,而是背锅侠。政策再柔性,也柔不过生存铁律。
有人提议“U21出场时间换外援名额”,出场满450分钟奖励一个额外外援上场名额。听起来像游戏打怪升级,真实施起来,俱乐部能把U21放在第89分钟登场,连补时算满450分钟,然后心安理得上第六外援。规则一公布,算盘就噼啪响,政策还没落地,漏洞已经排队。中国足球不缺聪明人,缺的是把聪明用在赢球以外的地方。

时间只有两种来源:要么联赛自己割肉,要么国外赛场帮忙。割肉意味着外援限薪真刀真枪,限到俱乐部不得不靠年轻人填坑;帮忙意味着把球员提前送出去,欧洲二级、日本J3、韩国K2都算数,足协补贴差旅,俱乐部收回购回条款,把留洋做成金融品,而不是面子工程。7.3%想翻倍,只有这两条路,其余都是P图。
数字摆在这里,故事也讲完了,下次当屏幕里第90分钟换上U21小将,你是为他鼓掌,还是直接换台?
下一篇: 击败劲旅江苏队 北京女足升至女超第三位
本站所有直播信号均由用户收集或从搜索引擎搜索整理获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我们自身不提供任何直播信号和视频内容,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Copyright © 2021-2024 24直播.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050375号-1 站长统计